行业快讯
优信无限 · 餐饮资讯
2021年4月29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》正式施行,标志着我国遏制食品浪费行为迈入法治化新阶段。该法明确要求: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学校、医院等设有食堂的单位,应当建立健全反食品浪费管理制度,加强食材采购、储存、加工、用餐全过程管理,杜绝“舌尖上的浪费”。食堂作为集体用餐的重要场所,既是粮食消耗的“大户”,也是反浪费行动的“主战场”。如何将法律要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管理举措?各地已涌现出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优秀实践。
一、制度要求: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管控
《反食品浪费法》对食堂提出了系统性要求,涵盖多个关键环节:
(一)建立健全食品采购、储存、加工管理制度,加强服务人员职业培训,将珍惜粮食、反对浪费纳入培训内容;
(二)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,在醒目位置张贴或者摆放反食品浪费标识,或者由服务人员提示说明,引导消费者按需适量点餐;
(三)提升餐饮供给质量,按照标准规范制作食品,合理确定数量、分量,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规格选择;
(四)提供团体用餐服务的,应当将防止食品浪费理念纳入菜单设计,按照用餐人数合理配置菜品、主食;
(五)提供自助餐服务的,应当主动告知消费规则和防止食品浪费要求,提供不同规格餐具,提醒消费者适量取餐。
其中,还明确强调餐饮服务经营者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用餐需求,通过建设中央厨房、配送中心等措施,对食品采购、运输、储存、加工等进行科学管理。

二、优秀案例:科技赋能,创新模式见实效
近年来,多地积极探索反浪费新路径,涌现出一批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。
案例一:杭州“红黑榜”制度,以案促改强震慑
2024年,杭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推出反餐饮浪费“红黑榜”。通过媒体平台公示正面典型(如推行小份菜、光盘奖励机制的单位)和反面案例(如存在明显浪费、未落实提醒义务的餐饮单位),形成强大社会监督氛围。该机制有效促使餐饮单位主动落实主体责任,从“要我节约”转向“我要节约”,推动反浪费理念深入人心。
案例二:南昌高校“称菜取餐”,按需计量零浪费
南昌市多所高校试点推行“称重取餐”模式。师生在“称菜”窗口自主选菜,系统以克为单位实时计价。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“份”为单位的固定搭配,让师生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饭量自由组合、精准取餐。据统计,实施后光盘率提升至95%以上,人均餐费降低至10元以内,真正实现“吃得饱、吃得好、不浪费”。
案例三:景德镇智慧食堂,数据驱动降损耗
景德镇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对市发展中心第五食堂进行智慧化升级,引入16台智能称重结算设备,打造“按需取餐、按量计价”的智慧餐厅。用餐者可通过电子屏实时查看菜品单价、取餐重量及应付金额,消费透明、选择灵活。系统后台自动统计各菜品消耗数据,指导厨师优化菜单与备餐量。改造后,餐厨垃圾同比下降超80%,人均餐费减少2-3元,实现节约与惠民双赢。
三、工具选择:智能设备助力精细化管理
科技是反浪费的“加速器”。现代智慧食堂通过智能化设备,将节约理念融入每一个操作细节。
1. 小碗菜视觉识别结算台
适用于“自选餐”模式的食堂。系统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,自动识别所选菜品、数量及价格,只需刷卡/刷脸或扫码,即可秒速结算。支持搭配小份菜、半份菜,降低单次取餐量,减少因“分量过大”导致的浪费。同时,系统可统计各菜品受欢迎程度,辅助优化采购与烹饪计划。

2. 智能自选称重设备
如南昌、景德镇案例所示,该设备是“称重取餐”模式的核心。具备高精度称重、实时计价、数据上传、自动结算功能。用餐者取餐即计费,吃得多少、付多少钱,激励合理取餐。后台可生成浪费热力图、消费趋势分析,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反食品浪费,既是法律义务,更是文明体现。未来,学校、机关、企事业单位食堂应积极借鉴先进经验,善用智能工具,将反浪费融入日常管理,让“光盘”成为习惯,让节约成为风尚,共同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“无形良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