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快讯
优信无限 · 餐饮资讯
食堂食品留样,是餐饮服务单位特别是学校食堂、医院食堂、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高风险场所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关键一环。它不仅是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“证据保全”,更是溯源排查、责任界定和科学处置的重要依据。然而,许多食堂管理者仍存在疑问:为什么食品留样量从过去的100克提升到了现在的125克?多这25克,真的有必要吗?
答案是:非常必要。这不仅是监管要求的升级,更是应对现代食品安全风险的技术刚需。

一、从100克到125克:标准升级背后的科学逻辑
追溯我国食品留样制度的发展历程:
100克的出处:2011年,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》中首次明确,每餐次每种食品留样量应不少于100克。这一标准在当时已属规范,满足了基础的感官和简单理化检测需求。
125克的升级:随着食品安全风险日益复杂,检测技术不断进步,2018年新版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》将留样量提升至不少于125克。这一变化并非随意调整,而是基于科学检测的实际需求。
为什么是125克?两大核心原因:
1. 检测方法升级:三级采样方案的硬性要求
现代食品安全检测,尤其是针对沙门氏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单增李斯特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测,已普遍采用“三级采样方案”。该方案要求:
每批次食品需采集5个独立样本;
每个样本的检测量需达到25克;
总样本量至少为 5 × 25 = 125克。
这种多点采样方式能有效排除局部污染干扰,提高检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。若留样量不足125克,实验室将无法完成合规检测,直接影响事故调查的科学性与公正性。
2. 国家标准固化:从建议到强制
2021年,《GB 31654-2021 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》正式实施,其中明确规定:学校食堂、养老机构食堂、医疗机构食堂等集中用餐单位,应对每餐次加工制作的高风险食品进行留样,每个品种留样量应不少于125克。这标志着125克留样量从“行业建议”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,不具备选择性,必须严格执行。

二、守住底线:125克是最低要求,150克更稳妥
需要强调的是,125克是法定最低标准。在实际操作中,建议食堂将留样量设定为150克,以应对以下情况:
样品在保存或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损耗;
多个检测机构或监管部门同时取样;
复检或第三方仲裁检测需求。
此外,留样不仅仅是“量”的问题,还必须满足“五专”管理要求:
专柜:使用专用留样冰箱或留样柜,严禁与其他物品混放;
专容器:使用密闭、可密封、易标识的留样盒,防止交叉污染;
专人负责:指定专人操作留样、登记、保管;
专用记录:详细记录留样食品名称、餐次、时间、操作人等信息;
专用时间:留样时间不得少于48小时,高风险活动期间可延长至72小时。
三、工具选择:从传统到智能,提升留样管理效能
为确保留样规范、高效、可追溯,科学选择工具至关重要。
1. 基础配置:留样秤 + 留样冰箱
电子留样秤:具备高精度称重功能(精确到1克),部分型号支持打印标签,自动记录重量;
专用留样冰箱:温度控制在0℃~8℃,独立电源,上锁管理,避免温度波动和人为干扰。
该组合适合预算有限或规模较小的食堂,但依赖人工操作,存在记录遗漏或管理不规范的风险。
2. 智慧升级:智能留样柜
智能留样柜正成为现代化食堂的标准配置。其优势包括:
自动称重与识别:放入食品即自动称重,判断是否达到125克,不足则报警提示;
信息自动录入:绑定餐次、菜品、时间、操作人,生成电子留样档案;
温控实时监控:内置温湿度传感器,异常自动报警并推送至管理人员手机;
权限管理与追溯:仅授权人员可开启柜门,双人双锁,所有操作留痕,支持扫码查询;
到期自动提醒:留样到期前自动通知清理,避免超期存放。
智能留样柜实现了“称重—记录—存储—监控—追溯”全流程自动化,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与合规水平。
125克,看似只是一个数字的提升,实则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向科学化、标准化、法治化迈进的重要标志。它背后是检测技术的进步、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对生命健康的敬畏。食堂作为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,必须坚决守住125克这一底线,优选智能管理工具,做到“留得足、存得稳、查得清、溯得到”,为食品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技术防线。